年在河北省阜城县叶家铺村有一位叫吴桂令的女士,最近被家中诡异的现象闹的心神不宁,她说总能在家中看到一团黑影。 奇怪的是进入家中再仔细查看时,又和平常一样毫无异常。 不信鬼神的她心中也不禁打鼓,难道真有什么不干净的东西? 后来她终于看到了黑影的真面目,居然是自己瘫痪在床20年的妹妹,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揪出神秘黑影年5月的一天,吴桂令干完农活回家的时候,通过窗户看到一团黑影闪过,她揉了揉眼睛再次看向黑影出现的方向,又恢复如初。 一时间吴桂令还以为是自己干活太累了,眼花了,就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后来几天,只要她回家总能看到那个黑影闪过。 虽然吴桂令不相信鬼神,可每天被这样奇怪的情况折腾,换谁都会紧张。她想难不成是村里面谁和她过不去,故意装神弄鬼吓唬她。 既然都已经进入家中,难道只是出现给她看到而已吗?吴桂令每晚都仔细检查家中是否有钱财、物品丢失,结果并没有。 弄不清楚真相,吴桂令每天在家中都提心吊胆的,连门都不敢出,总担心会遇到意外。 于是她和丈夫商量,想个办法一定要把这个黑影逮住。之后吴桂令像往常一样关上门去地里干农活,丈夫就埋伏在家附近,等着黑影的出现。 但丈夫刻意的蹲守,反而再也没有见到那个黑影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丈夫称是吴桂令出现了幻觉,自己吓自己,根本就没奇怪的东西。 不管吴桂令怎么重述当时的细节,丈夫都安慰到说可能就是村里面谁家的小猫小狗,要么就是小偷。 因为在镇里还有工作,不能因为吴桂令的一句话,就陪她在家中浪费了这么多天。 两个人还因为这件事产生了矛盾,丈夫还要挣钱养家,离开后长时间都回不来,吴桂令在家中害怕,有时白天也不敢独自待在家中。 尽管丈夫不相信自己,可吴桂令依旧坚持就是有“鬼”,就在丈夫离开后没有几天,吴桂令真的再次看到了神秘的黑影。 这天她照常出门干农活,走到半路想起来自己忘拿了一件东西,就返回家中去拿。 正当她着急的迈进家门的时候,她和黑影正面撞上了。 这次吴桂令确认这就是大活人,撞面的两个人面面相觑。 吴桂令的第一反应就是转身跑出屋子,找到一处空地,她缓过来一口气后才意识到刚刚看到的是自己的妹妹。 本来事情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可正是因为看到的是妹妹吴桂英,才更显得更加奇怪。 妹妹吴桂英早在15岁的时候,就瘫痪在床不能行动,平常连翻身都不能完成,怎么可能看到瘫痪了20年的她自己站起来? 越想越奇怪的吴桂令赶紧通知自己的丈夫回来,当他们再次进屋的时候,看到吴桂英已经躺在屋子的正中央,尝试和她对话也没有回应。 只好把她抬到床上,等人苏醒了之后,几个姐姐在一旁问她刚刚怎么下地走路了,吴桂英却说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要知道平常的吴桂英连坐着都无法完成,哪怕吴桂令把她抱起来身后靠着被子,她也是一会就滑下去倒在床上。 可这次事情发生在大白天,吴桂令说自己不可能看走眼,直挺挺站在屋子里和自己对视的就是瘫痪的妹妹吴桂英。 监控记录下实情吴家出现了这样怪异的事情很快在村里传开,人们都不相信一个瘫痪了20年的人可以突然站起来行走。 如果真是没有问题,怎么会愿意瘫在床上这么久,做个正常人不好吗?真的是瘫痪有如何被吴桂令撞见站起来了呢? 村中议论的人越来越多,吴家人渐渐也开始怀疑吴桂英不会真是装的瘫痪吧,但怎么会有人坚持不懈的装了20年,这需要多大的意志力。 家里人清楚的记得在吴桂英15岁那年就瘫痪在床,一直是母亲在照顾她,在母亲去世后就被姐姐吴桂令接到家中照顾。 吴桂英自己唯一可以自理的事情就是喝水。床上挂了一个输液瓶,家里没有人的时候,就会把开关打开,让她保持水分的供给。#图文万粉激励计划#提到吴桂英瘫痪的原因,吴桂令说这事妹妹从小体弱多病的原因。 作为家中最小的孩子,身子病弱的她受到了母亲最多的照顾。每次只要不舒服就愿意躺在床上,渴了母亲会兑好糖水,用勺子一点一点喂到嘴里。 甚至连头痒痒了伸手去挠的时候,母亲都会赶忙上前帮忙。 小时候每个孩子都会被分配下地干活,可是考虑到吴桂英的身体,母亲从来不让她干活。在姐姐们的记忆中,她也是很少做事情。 长时间的躺在床上,让人也分不清是真的不舒服,还是装出来的。 直到15岁的时候,和哥哥因为一点小矛盾生气的吴桂英又选择躺在床上,这次她无论如何也不愿意起来,母亲也只当她是身体不好,就一直照顾。 四姐吴桂梅说如果妹妹真的是装瘫痪,究其原因也是因为母亲没有限度的溺爱。 可吴桂英的瘫痪到底是不是装出来的,还得有证据来证明,于是在吴桂英在家中安上了监控。 监控记录了24个小时,吴桂英居然连一次翻身也没有,看着和其他瘫痪的人没什么不一样,那上次那个的行走怎么解释? 在瘫痪的这些年,吴桂英身上也发生过怪事,家里人都知道有一段时间吴桂英总是说天津话,可瘫痪在床的吴桂英从来没有去过天津,家里也没有天津的亲戚。 没有人去纠正和制止,吴桂英后来突然又不说天津话了。 在吴桂令的记忆中,还有一年冬天,吴桂令整天只喝一点水,一口饭也不吃。 正常人三天不吃不喝也受不了,可吴桂英却没事。 村里的人知道这些消息,都传吴桂英是被什么东西附身了,对她都有些忌惮。 吴桂令担心监控的事情打草惊蛇,于是把监控挪到了屋子外面,通过窗户观察吴桂英的举动。 终于在第二天的时候,吴桂令发现吴桂英自己坐了起来,过了一会后又回来躺倒了床上。 随后吴桂令来到屋中,还在吴桂英的床头发现了剥好的花生和坚果。 吴桂令说平常自己都把这些东西放在屋子里的橱柜里,不可能会出现在床头的。而且家中也没有其他的人,只能是吴桂英自己去拿的。 再次询问吴桂英是否可以下床走路的时候,她说“不会走路”,问她有没有试过自己走路,她依旧否认。 既然有自主行动的能力,为什么不承认呢?难道其中有什么隐情。 检查结果让人不敢相信从吴桂英的口中是没法听到确切的结果,于是吴家人决医院中进行详细的检查。 其实在她刚瘫痪的时候家中的人就带她去镇上的诊所检查过,但都说没查出什么原因。 这么多年来医疗技术大有进步,多年后的检查结果相比之下会更具有参考价值。在各科室的检查后,得到的结果是没有找出会导致瘫痪的器质性病变。 而且她身体的各项指标都是正常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吴桂英根本就没有瘫痪,那她就是装瘫。 吴桂英的姐姐听到这个结果是又气又恨。 可是陈云芳医生提出了不一样的意见,他说吴桂英身体上没有瘫痪,可能是精神上觉得自己是瘫痪的。 她的主观上并不是以装病为出发点,加上她有一年突然说天津话的怪事。 陈医生解释说这就是因为吴桂英患有心理疾病中的癔症,因为从小只要生病,就可以得到母亲的关心和照顾,这就是癔症的重要诱发因素。 而模仿他人的语言和行为正是癔症的结果之一,吴桂英可能是在发病期间通过收音机或者电视了解到了天津话,所以加以模仿。 癔症患者对接触到的外界信息都格外上心,所以吴桂英听到天津话后,就会下意识的脱口而出。 针对吴桂英这样的情况,请到了车教授对她通过催眠的方式进行治疗。 治疗的第一天,吴桂英在十几分钟的心理干预后,表现出大口痛苦的喘气,车教授表示这就是癔症患者的一种典型表现。 吴桂英因为紧张,就用夸张的方式表现自己,试图获得他人的关心,突出她作为一个病人的特殊地位。 经验丰富的车教授并没有理会吴桂英的举动,而是通过语言不断的暗示她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坐着。 当治疗进行到了第三天的时候,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果,吴桂英博取他人同情的行为变少了,还可以自己端着杯子喝水。 这是姐姐们在家中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场面,原来吴桂英是有独立生活的能力的。 几天的催眠暗示后,车教授把吴桂英带到一个空旷的房间中,打算让她在众人的注视下重新站起来。 这时候的吴桂英已经可以轻松的坐着,不像原来哆哆嗦嗦的,车教授一直在鼓励她,告诉她坐起来到站起来只会收获更多,不会失去关心。 终于在车教授的搀扶和帮助下,吴桂英真的站起来了。 一开始她还不能完全适应,可是渐渐的吴桂英只需要别人牵着她的一只手,缓慢的可以往前行走。 谁能想到几天前还瘫痪在床的女子,现在就可以行走了。虽然还不够熟练,相信多加练习之后会和正常人一样。 吴桂英的姐姐们看到后激动不已,她们从来没有想象到还可以看到她这样的一面。 生活在小村庄中的吴家人完全没有了解过心理因素可以给一个人造成这么大的影响,可以让吴桂英20年都瘫痪在床。 也可以让她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重新站起来,在五个阶段的心理治疗之后,吴桂英已经完全康复。 母亲用尽了毕生的心血,只是为了让家中最小的孩子可以快乐的活下去,因为体弱多病就想给她更多的关心和照顾。 她没有做错,只是关心过度,最终导致吴桂英利用她的心软,对于躺在床上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如此依赖。 在母亲去世之后,又有姐姐对她的细心呵护,长时间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逐渐让吴桂英的心理变的扭曲。 她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不是身体上的不适,但只要用这个借口就可以屡试不爽的得到照顾。 让人欣慰的是,在吴桂英35岁的时候这件事情得以发现,给了她一次重新生活的机会。也可以让她知道,不依赖别人也可以获得美好的生活。 结语:现代多数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长辈都会给孩子过度的溺爱,生怕他们动手做任何事情,就算是玩耍也担心受伤。 其实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是需要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如果过度的保护只会让他们和社会脱节。 有的家长更是觉得孩子的学习比任何事情都要重要,所以家务事一点都不让他们做。曾经考上清华大学却不会剥鸡蛋的学生就是最为极端的例子。 一个健康全面发展的孩子,不仅是在学习上有优秀的成绩,在生活上也要有基本的自理能力。不然都二十多岁的年纪,只要遇到问题只会找妈妈。 这样的人以后再社会上难以立足,更不可能为社会做出任何的贡献。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有时候可以放任他们去碰壁,一次教训比十次口头警告还要起作用。 现在越来越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们在教育子女方面相对于以前的家长就要好很多。 他们在保证孩子基本安全的前提下,是鼓励小孩子去尝试新奇的事物,在网络上我们也可以看到十几岁的孩子就自己做饭的视频。 底下很多网友都在感叹,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才可以培养出这么听话懂事的好孩子。 其实培养出怎样的孩子,靠的是家庭氛围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所有的影响都是耳濡目染的。 中国的下一代只会越来越好,在社会的各行各业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为祖国的发展添砖加瓦。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p/pgzp/7459.html |